近年来,育婴嫂市场需求旺盛,“育婴嫂不当照护行为”“千金难寻好月嫂”等话题频频引发关注。而同时,不少育婴嫂认为,自己的辛勤付出难换来情感和职业认同,一定程度挫伤了工作热情。如何推动家政行业高质量发展,让更多育婴嫂高质量服务有需求的家庭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。
高薪难觅优质育婴服务,折射出家政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有待提高。近年来,一些被“高价”冲昏头脑的家政公司,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职业规范化建设,将育婴嫂准入门槛一降再降。记者了解到,目前育婴嫂市场的培训课程大多由各机构自行设定,缺乏统一标准,培训质量参差不齐;还有一些家政公司存在虚假宣传,将育婴嫂包装得过分完美,但实际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工作状态和经验水平,使得雇主在寻找育婴嫂时就像在“拆盲盒”。这些都加剧了公众对育婴嫂行业的不信任。而个别违规现象,也让雇主与育婴嫂之间“心生戒备”。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、不问理由地冷面盘问……这些不信任,让不少好心大姐心生苦楚,既伤自尊,又伤心。
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,育婴嫂不断被赋予新的职业内涵,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“保姆”那么简单。育婴嫂已经成为涵盖健康护理、饮食喂养、早期教育等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。这个关系家庭婴幼儿照护重任的行业,正开始影响家庭中几代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。
让育婴嫂成为家庭的“合伙人”,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,不仅需要完善职业化建设,还要努力营造社会共情力:一方面,要加快落实家政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,从市场准入、机构资质、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具体规范,鼓励社会监督,让家政服务业在阳光下运行;另一方面,社会应给予育婴嫂更多的理解和信任,少一些偏见,以真心交真心,换来真情相待的双向奔赴。
唯有加强职业化建设与增强社会共情力双向发力,才能让育婴行业回归“守护生命”的初心,让每个婴幼儿都能在充满爱心和专业的照护中健康成长。 (本报评论员王泽昊)
发布于:北京市浙江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