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mym1323
在现代医学体系中,硬皮病被定义为结缔组织疾病,临床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为主要目标。
然而,中医学对此有着独特的认识——这种皮肤硬化的表象之下,往往隐藏着阳虚寒凝、气血瘀滞的病理本质,其中尤以脾肾阳虚、寒凝血瘀为关键病机。
曾接诊一位45岁女性患者,主诉双手皮肤硬化三年余,遇冷加重。症状表现为皮肤紧绷发亮、关节活动受限、雷诺现象明显。
伴随症状包括: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、疲劳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月经不调。舌诊见舌质紫暗有瘀斑,苔白腻,脉象沉细涩。
通过四诊合参,判定该患者属"皮痹",证型为脾肾阳虚、寒凝血瘀。
《伤寒论》明确指出:"阳气者,精则养神",揭示了皮肤健康与阳气盛衰的密切关联。患者长期受寒,脾肾阳气受损,寒湿凝滞,气血运行不畅,肌肤失养,故见硬化症状。
展开剩余50%治疗方案:基于"温阳散寒,活血通络"的治疗原则,处方如下:
温阳散寒组:制附子、桂枝、干姜
健脾益气组:黄芪、白术、党参
活血化瘀组:当归、川芎、红花、鸡血藤
通络止痛组:桑枝、牛膝
调和诸药:炙甘草
初诊服药一月后,患者皮肤紧绷感减轻,关节活动度改善,但仍有畏寒症状。复诊时加入巴戟天以增强温补肾阳之效。继续治疗三个月后,皮肤弹性明显恢复,可完成基本家务劳动,随访半年病情稳定。
此方中,附子等温阳散寒,振奋阳气;黄芪、白术健脾益气;当归、川芎活血化瘀,共奏标本兼治之效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二诊加入的巴戟天,对改善阳虚体质有独特功效。
此案例充分展现了中医"治病求本"的诊疗智慧。现代医学认为难以逆转的皮肤硬化,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可获得明显改善。但必须强调,中医讲究辨证论治,患者切勿自行套用方药。建议有类似症状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系统调理,配合局部药浴和功能锻炼,方能获得最佳疗效。
(注:文中方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附子等有毒药物需严格遵医嘱,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)
发布于:北京市浙江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